吉林双辽白鹤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双辽市茂林镇境内,2014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设立,总面积6603公顷,主要保护白鹤、白头鹤、东方白鹳、丹顶鹤、黑鹳等珍稀濒危水禽和湿地生态系统。
双辽白鹤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白鹤全球范围南北迁徙重要路线上,位于我国鄱阳湖——东北——西伯利亚候鸟迁徙带,属于“野生生物类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包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和人工林植被4个自然植被型,共有植物432种;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4目58科19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丹顶鹤、 东方白鹳、黑鹳五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灰鹤、蓑羽鹤、小天鹅、大天鹅等40余种。每年春季4、5月份,秋季10、11月份鸟类们途经双辽白鹤保护区迁往繁殖地和越冬地,停歇约50—65天,保护区已成为松嫩平原候鸟繁殖迁徙的重要停歇地。
双辽白鹤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大力实施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成立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白鹤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办公室,统筹推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创新巡护模式,将保护区按地域分成6个区域,实施网格化区域管理。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排查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购置巡护车辆,设置文字综合组、后勤保障组、巡护排查组,由分管领导包片指挥。
建立属地政府联动机制。积极协调属地政府安排部署禁牧、垃圾清运等工作,对辖区内的湿地、林地、草原、盐碱地、耕地、村庄增加联合巡查次数。为了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域,降低鸟畜争地的现象,在自然保护区边界及醒目位置修缮禁牧防护沟、界碑界桩。积极协调拆除养殖小区、放牧临建窝棚、牛圈、羊圈等违规建设,清理保护期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畜禽粪便3000立方米,加速草地植被恢复,扩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空间。
加大监测调研力度,促进科学保护。管理局结合候鸟迁徙情况加强监测和巡护,及时掌握候鸟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发现受伤的候鸟立即启动救助工作队,如果发现非法捕杀候鸟、破坏候鸟栖息地和湿地环境的,立即联系属地派出所予以严厉打击。局生物多样性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在保护区及周边开展调研,结合降水情况、保护区植被长势,讨论生态补水计划,修建机井,实行24小时值守,科学补水,确保候鸟迁徙期充足的食物来源。
为强化候鸟疫源疫病监管,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候鸟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防控相关要求,加强对野生鸟类集中分布地、取食地、栖息地等重点区域和场所进行监测巡护,同时做好进入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消杀工作,强化野生动物安全管理。
为了避免保护区内出现非法捕猎、打捞、放牧等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保护区进一步加大同市林草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协同力度,同市检察院共建野生动植物检察保护示范区,联合市法院共同开展爱鸟护鸟宣传活动,扩大保护区法治建设的朋友圈。
为了扩大爱鸟护鸟工作力度,保护区采用送课堂下社区、下村屯相结合的方式,将保护区内野生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等级等知识以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市区及保护区周边的群众,为群众讲解保护野生鸟类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拉近珍稀鸟类与群众距离,让群众自觉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列中。
每年候鸟的春季北归与秋季南飞正值农忙与森林防火时期,为了保护候鸟的迁徙安全,我局精选具有专业野生鸟类救助知识的专业人员组成候鸟救助队和宣传队,在市内及保护区周边村屯开展候鸟迁徙知识及候鸟救助的知识宣讲,向保护区周边的居民发放带有保护站工作人员联系方式的野生鸟类救助流程宣传卡片,对于及时发现并联系保护站的群众予以适当的奖励。为加强白鹤等珍稀候鸟迁徙救助工作,局生物多样性工作办公室及时书写新闻动态,宣传白鹤等珍稀候鸟的外貌特征及基本的野外救助知识,呼吁广大市民朋友,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受国家法律保护,如果在农田或者野外遇见迷途、受伤、落单的野生鸟类,及时与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联系,并按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协助开展救助工作或者进行原地保护,等待保护区候鸟救助队的到来。据统计,近年来白鹤自然保护区共救助白鹤、灰鹤、天鹅、苍鹭、苍鹰、白骨顶鸡、鸊鷉、狐狸等保护动物10余只。保护区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为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