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查干湖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
保护好吉林省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是推动吉林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吉林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重要引领,坚持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工程。白山松水间,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产业相得益彰,绿色种植与绿色经济方兴未艾。
鱼跃鹤舞人欢笑
查干湖,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主体位于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从地图上看,它就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吉林省西部。
记者来到查干湖,正赶上增殖放流的季节,渔场职工张文在湖畔忙前忙后,顾不上多说:“要捕鱼还得先养鱼,我们现在都用6寸网眼,5斤以下的鱼都能漏掉,小鱼会继续生长!”
“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距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查干湖近3年,查干湖的人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严把项目准入和建设关口,未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允许开工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湖区生态压力。”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闫来锁说。
远眺查干湖,碧波荡漾,一望无际,头顶不时有候鸟飞过。“以前的查干湖可比不上现在这般美。”闫来锁在查干湖工作了30来年,对查干湖的变化了然于心。吉林省西部从前“十年九旱”,湖泡、湿地面积萎缩,查干湖也一度由近500平方公里缩小到50多平方公里。
引松(松花江)济查、退耕还湿还草还林,种植水生植物,多年来,吉林省实施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致力于改善查干湖的环境。2013年,一场更为浩大的河湖连通工程在吉林省西部展开:湖泡间的“毛细血管”被打通,再也不会面临汛期洪涝、枯水期干旱的尴尬问题。一张河湖相济的巨大水网密织开来。
河湖连通给查干湖引来了活水并带来充足补给,湖水碱性减弱,更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吉林省西部的小气候也因此发生变化,降雨量增加,湿地供水充足,植被逐渐恢复,鸟儿更爱来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这里生动展现。
在白城市镇赉县的莫莫格湿地,丹顶鹤自在翱翔,它们已成为这里的留鸟。听当地人说,每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也会在这里停留。如今,莫莫格湿地已成为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白城市大安县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同样宜人:芦苇丛生,碧水蜿蜒,水鸟、野鸭随处可见,这里已是灰鹤、白鹭、苍鹭筑巢繁衍的家园,更是市民休闲游玩的乐园。
山绿水清虎豹现
记者前往长白山时,一路都有森林相伴。道路两侧白桦林立,远方是成片的松林。
长白山林区,曾是新中国森林工业的摇篮、国家重要的商品材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出于保护环境、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2015年4月1日,吉林省大刀阔斧,全面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坚定走上绿色转型之路。
59岁的宋秀林过去就在白河林业局红石林场工作:“我从小就在长白山下长大,大半辈子都与林场有关。但为了保护这片绿色,一切都值!”像他这样的伐木工人,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就近择业,宋秀林则到镇上的一家公司从事桦树汁生产,月入三四千。随着长白山全域旅游不断推进,生态种植、特色旅游产品生产、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长白山逐渐走出了一条森林保护、生态旅游多管齐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过程中,生态保护始终被放在首要位置。
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长白山区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成立于1960年4月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长白山区最核心的区域,被誉为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如今,整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1586种。东北虎、东北豹、紫貂、中华秋沙鸭、黑熊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保护。
车行路上,不时能看到注意野生动物的慢行提示。“在我们这儿开车一定不能太快,以免撞上野生动物。”宋秀林说。
自2000年起,吉林省全面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2006年,吉林省开始实施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长白山管委会相继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和生态修复项目,坚持生态保护“红线”,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环境。
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在长白山东部的边境城市珲春,当地人正兴奋地谈论刚刚出现的东北虎。4月14日和4月26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实时监测系统在珲春境内两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虎的视频画面,其中一次,更是捕捉到了东北虎追逐梅花鹿的罕见镜头。放眼整个吉林省,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的数量已由2014年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加至现在的37只和48只。
黑土地充满活力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红利日益突显。在吉林,到处都是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机。从吉林松原到白城,沿路都能看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在不停转动,阳光下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如蓝色的波浪。在这里,一项“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加速进行。
何为“陆上风光三峡”?松原、白城等地风光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多,瞄准这一优势,吉林省规划在这里建设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基地。在白城市的384个村,均建设有平均50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村级光伏电站产生的收益用于公益性岗位支出,成为白城市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将生态资源优势化为绿色转型的引擎,吉林省借此契机,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活力不止于此。在位于大安市海坨乡的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为记者展示了无人机拍摄的实时镜头。屏幕上,灰白色的地块散落分布,有些地块,则呈现出象征生命力的黑褐色。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全被盐碱覆盖。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大安市,是全省盐碱地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过5年攻坚,中科佰澳完成了对6.5万亩盐碱地的改造,使这里长出了受市场欢迎的弱碱性水稻。
盐碱地变“鱼米乡”,黑土地也越养越肥。从长白天池到向海之滨,从松江雾凇到查干鱼趣,一幅建设美丽吉林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中东西“三大板块”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面实施,查干湖、东辽河治理保护等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
吉林省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春耕时节,大地复苏。
吉林省梨树县,是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全国产粮大县。几十台马力强劲的大型播种机,沿着整齐的田垄匀速向前,耕耘着这片希望的田野。阳光之下,新翻出的黑土地油黑油黑的,甚是喜人。
“抓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黑土地,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东北最著名的自然特征。吉林省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如何保护?“梨树模式”是答案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已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多年。他们想出的办法是为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不仅抗旱保墒,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他们与当地技术人员一道,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逐步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耕作技术体系——“梨树模式”,这一模式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为主要内容。如今,该模式在梨树县已经推广了200万亩,吉林全省已推广了1800万亩。
制度保障也跟上了。2018年7月1日起,《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立了黑土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开展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工作。
2021年3月2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长为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并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达到4000万亩,粮食产量迈上800亿斤新台阶。
一系列举措落实在黑土地上。3月29日,吉林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长春签署框架协议,并共同启动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4月15日,吉林省黑土地质量保护监测中心揭牌。
绿色发展 久久为功(新时代新步伐)
守护好绿色生态“家底”、切实担负起生态环保责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生态资源大省吉林正在书写的美丽中国建设篇章,也是当下中国大地上铺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千年大计”到“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次大会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决胜未来中的战略地位。
3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各地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锚定了生态坐标。
在这一生态坐标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对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吉林来说,自然生态既是“家底”,也是“责任”。
铢积寸累,久久为功。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吉林省成为现实。如今的吉林,“颜值”不断提升,“气质”越来越好,“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统筹推进:东部长白山区林海茫茫,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中部的松辽平原,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全省粮食主要产区;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吉林省西部,成为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河湖互济、渔兴牧旺、草茂粮丰、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好生态画面,已然绘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必须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系统健康与永续发展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吉林给出了以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治理的实践样本:西部河湖连通、东部天然林保护、中部黑土地保护、松花江辽河流域综合整治、查干湖生态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赋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内涵。吉林省因地制宜走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发展方式更加绿色,“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也日益清晰。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释放,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共同铸就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不仅是吉林省的生态底色,更成为其发展中的亮色。
如何在文明发展道路上行稳致深,必须面向未来,谋划在前。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今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吉林省已将之作为加速实现转型发展的一次良机,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推动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绿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生态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更大贡献,并使之成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