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过去5年,四平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形势新挑战,四平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举措,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迈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5年来,经济社会先行指标持续增长,动力指标持续提升,质量指标持续向好,结构指标持续优化,效益指标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跑赢经济增长;
5年来,贫困发生率由5.1%下降到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金融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政府债务腾挪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5年来,党政机构改革、农垦改革、开发区改革等多项重大改革顺利完成,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3.9%,与金华对口合作、与营口港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5年来,政府承诺的近百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最安全城市”,市民获得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回望“十三五”,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英雄城以“红色基因”淬炼的铮铮傲骨逐浪而行,激起涟漪无数。那些让人难忘的“高光时刻”,正是授予四平人民的荣耀勋章。
亮点一:黑土地保护
“梨树模式”声动八方
【高光时刻】2020年7月22日,一个必将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走进玉米地,察看黑土地保护利用与玉米长势,指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最初印象”。但连年高产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聚焦黑土地退化历史性课题,四平坚决扛起农业大市的使命担当,立足东北、携手世界,以我为主、外召内聚,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四平方案”。
2007年,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四平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肩负起“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历史使命,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
经过13年的艰辛探索实践,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在四平梨树诞生。其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条带休耕”,即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从而达到保墒蓄水、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的效果。此项成果率先解决了东北黑土区玉米连作、秸秆焚烧导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环境问题,是对耕地质量保护最直接、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最容易被农民接受的耕作方式,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成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有效路径。
在此基础上,梨树县形成了遏制黑土地退化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成功研发出与之配套的中国第一台集成式免耕播种机,率先实现了“三化”,即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0.1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366万亩,建设县乡村三级黑土地保护示范体系,辐射带动东北地区110个示范基地,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逐步实现逆转。
黑土地保护是一个“世界课题”,不能搞“一言堂”,理论“碰撞”和实践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2015年,由梨树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肩负重大使命应运而生。论坛以“面向世界、立足黑土、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黑土地保护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革新”。5年来,共举办6届年会、1届现代农业国际研讨会和4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会议,参加了2届海南博鳌论坛。
亮点二:水污染治理
“改善幅度全国第一”
【高光时刻】2019年1季度至4季度,四平辽河流域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指数,分别下降73.97%、68.17%、55.82%、52.18%,改善幅度位居全国第一,全域消除劣5类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江河湖泊是“流动的生命之源”。
四平是辽河流域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务最重的城市之一,吉林省辽河流域的8个水污染治理单元,有7个在四平。近年来,四平市委、市政府围绕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科学治理,打了一场水污染防治翻身仗。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就是一道难题。2017年,四平在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河长839名;2018年实施湖长制,设立湖长17名,从此建立起市、县、乡、村4级河(湖)长体系,让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专职管家”。特别是四平市各县(市)、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后,实现了河湖由没人管向有人管、由多头管向一头管、由管不住向管得好的巨大转变。
治河治污,治污寻源。聚焦点源、面源、内源等主要“病源”,四平以项目为支撑,以“三源同治”为抓手,推动水污染防治步入科学化、常态化轨道。
加强“点源”治理。全市建成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厂35座,总处理能力为34.01万吨/日,达到一级A处理标准34座;建设9个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严格重点污染企业排放标准,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污染负荷较大的企业,污水已纳入市政污水处理厂,金士百纯生啤酒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建成投运;完成33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市158家工业企业建设污水处理站168座,总处理能力达11.58万吨/日。
实施“内源”治理。南、北河截流干管总长度约36.2公里,目前已经完工;持续推进清河行动;市区累计改造海绵城市老旧小区117个。在“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名单中,全国20个城市晋位光荣榜。其中,四平以竞争性答辩第一名的成绩位列其中。目前,四平南北河水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
推进“面源”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施用量实现负增长;关闭搬迁119家禁养区规模化养殖场,并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7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和1367个散养户畜禽粪污村屯收集点。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1%,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96%,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亮点三:“最多跑一次”改革
“新样本”全国推广
【高光时刻】2019年11月1日,四平市推行的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提高审批效率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并在全国推广。
2018年,全省政务服务改革战役打响。四平打出革故鼎新的“组合拳”,向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宣战”。
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四平市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家“全科式”办事大厅,实现“多门”变“一门”的政务服务集中办理。在此基础上,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以“受审分离”为原则的无差别全科受理模式应运而生——
前台开启23个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窗口”的审批人员是进厅部门审批办专职人员,只有审批权;“窗口”的统一出证区人员有“出证”权,无审批权,即根据系统推送的办事结果,将证照等统一发放给办事企业和群众。
后台审批区有42个部门集中办公,实行联合审图、联合踏勘、并联审批。凡系统中没有办事流程记录的,一律不准加盖审批印章,杜绝了审批权在大厅之外循环。
此外,4个后台审批区实行智能化管理,审批人员原则上不与办事人见面。“谁来都一样,谁审都一样”。各部门审批事项、人员、权限全部进厅,审批权只能在大厅公开行使。
在高质量完成“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动作”基础上,全面打造改革“升级版”。2019年以来,四平市勇担重任,成为省地市级政务服务事项梳理、“综合窗口”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检查智能综合管理等多项改革试点市,成为东北地区首家“无证明城市”:率先实施“跑一次没办成”投诉代办机制,首推“警医邮”便民服务新举措,率先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2020年7月,制定《全面提高企业登记效率实施方案》,通过零见面、零证明、零成本、零等待、零跑动的“5零”便民服务,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网上办,最长不超过6小时。
在“最多跑一次”改革领跑全省的背后,是四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在东北地区21个城市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四平获全省地级市第一;信用监测排名由2020年年初的105位跃升至18位,在全国261个地级城市中跃升幅度位列第一;“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年度考核全省第一;获全省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标兵单位第一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升幅度全省第一名。
亮点四:基础设施建设
挺起城市“铁脊梁”
【高光时刻】2018年9月27日,四平东丰路立交桥成功转体;2019年6月23日,四平南湖立交桥成功转体;2019年7月20日,四平东丰路立交桥通车;2019年9月26日,四平南湖立交桥试通车;2019年11月1日,四平南湖立交桥正式通车。至此,“两桥”跨铁飞架,四平铁西铁东两区往来车辆畅通无阻。
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精雕细刻才能彰显魅力。市政基础设施既是城市的面子,也是城市的里子,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更是关乎每一个四平百姓的获得感。
随着城市的发展,四平的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凸显。为了缓解市民出行压力,两座跨铁立交桥应运而生,成为百姓热烈期盼的“大事”,更是一项关注度极高的“民心工程”。
为实现尽早通车,四平市全力推进施工。主要领导多次到工地现场办公,与施工方、铁路部门多方对接,攻克一个个施工难点,特别是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给予重点倾斜支持。两桥全面通车后,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方便了市民出行,提高了城市道路整体交通水平。
特别是位于四平城区紫气大路上的南湖立交桥,全长2432米,主桥设计为宽32米双向6车道。由于主桥跨度大,施工中采取了桥梁转体技术,创下了国内同类型桥梁施工技术的“四项之最”。如今,它们与天桥遥遥相望,成为四平市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为“英雄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5年来,四平以环城公路为依托,以主干路为骨架,以次干路为补充,加快城市道路和立体交通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结构清晰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进一步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2015年至今,市政道路总长度增长28%,逐步形成以“十三横、十二纵”为骨干的城市道路骨干网络。
2015年以来,四平市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市健康运行的“生命线”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率先提出打造全省示范样板工程的目标,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入列国家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并获全国管廊试点城市综合评比第一名。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四平探索形成了“高位推进、统筹衔接、央地共建、市场运作、政策集成”的特色模式。5年来,共建成地下综合管廊38.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