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双辽市结合市情,积极探索了以“县级主导、部门主抓、乡村主责、百姓主体”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双辽模式”,变阶段性整治为常态化治理,变政府包揽为全民参与,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卫生习惯改变难、畜禽粪污处理难、庭院环境整治难、治理成效保持难”的问题,美丽整洁的“辽河明珠”闪耀在吉林西部。
县级主导
建立科学完备治理体系
双辽市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目标,谋划设计整体工作,坚持高位运作。成立由县级党政正职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县级副职具体分管,制定《双辽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规定,打造组织构架、工作运行、管理监督、考核奖惩“四个体系”,确保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次性投入3845万元设施设备购置费用,每年投入2000万元保洁费用和运行经费,确保长效资金保障。配齐专业设备。打造垃圾收转运专业设施设备链条,放置垃圾桶6.7万个,清扫工具2550套,钩臂式垃圾箱1238个,压缩垃圾箱23个,三轮车1170台,运输车45台,设置乡镇街垃圾收集转运站14个,确保有齐全的设施设备。组建保洁队伍。优先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有责任心的农民,组建1396人的农村环卫工人队伍,同时,配备市级考核员19人、乡级监督员42人、村级管理员232人、运输车驾驶员43人、转运站操作员28人,确保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制定工作流程。制定实施了“农户投放垃圾入桶分类,环卫工人逐户收集垃圾入箱转运,环卫处转运垃圾进站压缩,环卫处转运垃圾进厂处理”四步工作流程,因地制宜规范垃圾处理,确保有成熟的治理技术。
部门主抓
共筑统筹协作治理合力
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治的工作推动力。坚持专业部门牵头抓总。双辽市成立首家农村环卫处,用管理城市环卫工作经验,结合农村实际,管理农村环卫工作,承担第三方保洁公司角色,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全过程实施。并对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进行管理、使用、维护。组成4个考核组,采取每月逐村巡检方式对乡镇街工作进行成效考核,推动工作稳步扎实开展。坚持多个部门协调联动。19个职能部门发挥作用,抓党建引领、抓宣传、抓“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并引导学生、妇女发挥家庭中垃圾分类的主体作用,注重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养成。
乡村主责
落实基层两级治理责任
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乡村两级职责,推动工作落实见效。双辽市下属乡镇党委、政府负推进、监督的主责。主要负责陈腐垃圾清根见底,残垣断壁彻底清理,绿化美化全域推进,为常态化垃圾治理创造必备条件。聘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环境整治管理员,通过工作职责考核、赋予人财物权限等办法,实施严格监管和正向激励,充分调动村党组织书记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村党组织书记负组织、实施的主责。主要负责核定农村环卫工人数量、选聘农村环卫工人,按照“五清”“五净”标准,组织农村环卫工人定时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巡道清扫保洁。负责管理使用市政府拨付到村的保洁费用,保洁费用按照本村户数和10元/户的月标准核定,用于农村环卫工人开资和集中清理整治支出等。组织将门前“三包”、垃圾分类、庭院清理等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评选先进户、设立“红黑榜”等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市206个村、1050个屯、99813户农民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日均收集转运处理垃圾70吨。
百姓主体
形成村民自治治理常态
双辽市注重发挥农民在维护农村环境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垃圾治理百姓自治,有效巩固和保持治理成果。抓住农户这个农村基本单元,通过党员包户、宣传发动、实施奖励等办法,有效调动农户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抓住“十户联防”组这个农村网格化管理基本单元,发挥户长作用,带动本组成员支持配合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互帮互助做好本组街路的绿化美化、庭院整理等工作,引领相互监督、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的新风尚。推荐本组先进户参与“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增强百姓荣誉感和认同感,营造人人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逐步实现农户自己家卫生自己打扫、自己组环境自己维护、自己村公约自己遵守,有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