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四平市人民政府网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市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首页>环保要闻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   2020-07-27   来源:四平日报
宜居乡村入画来 ——四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7月22日,太阳炙人,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文化小广场,茂密的枝叶遮挡住炽烈的阳光,留下一大片绿荫,三五个纳凉的老人,言笑晏晏,一派祥和。改造一个村,美了一座城,如今,我市像宝山村一样大变样的村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环境变革 建设美丽家园

  自全市上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5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并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化情况进行了及时调整,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为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的示范村屯之一,双辽市王奔镇的宝山村位于双辽市王奔镇的北部,辖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317户、1150人,洁净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村落民宅,回廊漫步,绿树环绕,田园花香,自在恬然,清幽静谧。在党的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宝山村由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美丽庭院、干净人家”随处可见。这个淳朴的小村屯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嬗变,现在的宝山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但是在2013年前,宝山村却不是如今这般景象,当时曾流传一套顺口溜:脏水塘,冒烟道,鸡鸭飞、牛羊叫,柴禾到处堆,垃圾随便倒,干部不敢管,村民怨声载道。“以前村里有两个大粪坑,你们停车的广场就是其中一个,垃圾全都丢在那里,道路也非常窄。”正在纳凉的王凤英介绍说,王凤英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宝山村人,她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大变革”,从2013年开始,宝山村把原来的47户养殖户整合成17户,并且在村外建设了养殖小区,实行了人畜分离。

  鸟语花香、满目葱茏,村民生活富裕、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岁月更迭,未来的宝山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下,将更有希望,更具活力。

  近几年,我市分别在双辽市、铁西区和梨树县召开三次现场推进会议,通过现场观摩找差距,围绕差距找借鉴,落实借鉴促提升。另一方面,形成村级典型带动。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主动参与,形成了铁西区团山子村、双辽市宝山村、梨树县北老壕村、铁东区哈福村、伊通县保南村等一大批先进村级典型,对其他村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

河湖长制  涤新一条河

  辽河流域小西河治理七星湖湿地项目位于双辽市城区规划区西南部。该项目始建于2018年11月份,占地65万平方米,湖水总面积19万平方米。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做出的关于对东辽河污染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通过湿地项目建设,使城镇污水得到净化,达到农田灌溉、工业、市政和环卫等用水标准。

  从之前荒芜的沼泽地,到现在的“一塔二园三场七亭”,其中七星塔已经成为七星湖湿地项目中的地标性建筑。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净化和湿地保护问题,双辽市从2019年4月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治理工程,计划今年10月竣工。目前,双辽市每天大约产生3.5万吨的尾水,其中有近2万吨的尾水已经被生物质发电和双辽电厂5号机组回收利用,为了避免剩余1.5万吨尾水产生的污染,双辽采用了氧化塘加人工表流湿地综合工艺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之后的水体就能达到预期标准。这种生态处理污水的方法投资少、处理效果好、运行维护也比较简单。该项目建成后,整个双辽城镇的污水就有了去处,也有利于形成内部良好的循环,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随着湿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在调节小气候、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隔离分带等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除此之外,梨树孤家子镇的东辽河再也看不到散发着柴油味的采沙船了。以前盘踞在孤家子镇东辽河段上的6个非法采砂点已全部被依法取缔,河水清了,两岸成堆的垃圾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木疯长、野花盛开,几种多年不见的鸟儿,也都飞回来了。

  现在的东辽河环境治理,已经形成常态化了,除了配备县级河道总警长2名、河道警长1名、乡镇级河道警长1名、河道警员1名,还实行了包保责任制,定岗明责,层层包保,形成一级对一级的管理格局,确保无缝对接。

  我市顺应大势,在理念上锁定“绿色发展”,行动上认准“落实责任”。河湖警长齐抓共管,点内面源“三源同治”,迎来“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一”的战绩。2017年,我市印发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工作方案》,构建起河长组织体系,全市92条流域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分级分段实行河长制。截至目前,四平共设立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河长843名、湖长17名,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市县乡村4级“专职管家”。与河长制同步,四平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道警长制工作体系。制定出台了《公安机关河道警长制工作方案》,设立各级河道警长123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明确、官民共治”的治水网络,既管“大动脉”,也管“毛细血管”。

厕所革命 美丽乡村幸福爆棚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改造,一头连着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头连着乡村生态文明。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我市将厕所改造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2018年,全市重点推进水源地保护区的农村厕所改造,共有12530户完成改厕任务。2019年,提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任务为23910户。按照省改厕技术标准,广纳民意,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最终确定了堆肥式非水冲、微生物降解式、智能无害化旱厕等改厕模式。

  我市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工作来推进,积极争取专项资金。2019年,中央和省里为四平地区下达厕所改造专项资金3009万元,市本级配套资金451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厕所改造,剩余资金全部由县(市)区负责配套。2020年,争取中央和省厕所改造专项资金882万元,市、县(市)区预计配套资金1319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厕所改造,两年来约8.9万人将直接受益。

  截至目前,全市32个乡(镇、街道)93个村的厕所整村推进工程,正在加快进行中。2019年改厕的23910户已全部完成,在进行逐户验收的同时,同步推进今年的6300户改厕任务。

  目前,全市上下聚焦重点问题,多措并举,集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整治成果已初步显现。各地克服地方财力紧张困难,积极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加大资金配套,保证环境整治需求。年初以来,各县(市)区正在积极建立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提升。

  如今,我市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已是名声在外。截至目前,全市755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参与干部群众达到20余万人次,清理农村道路6130公里,清理沟塘2368.6公里,清理公共场所1128处,拆除各种建筑物1019处,绿化面积7.7万亩。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我市上下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真抓实干,切实把这一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抓好,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