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工作,尤其是将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作为一场政治大考、生态大考、作风大考,高位运作、统筹推进。
为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并稳定运行、发挥效益,四平市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针对项目建设、运行中的难题尤其是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了环保管家式服务模式。截至目前,邀请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各领域专家110余人次,组成巡回指导专家组,深入项目现场指导2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40余件。近期,为加快项目建设,实行每周正式通报情况。“十三五”期间四平市共实施项目99个,总投资53.21亿元,其中辽河流域治理项目60个,投资总额45.12亿元;伊通河治理等39个项目,投资总额8.09亿元。特别是为加快建成“天地车人”一体化移动源监管体系,我市投入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00万元,在全省率先采购黑烟车智能抓拍系统,截止目前覆盖全市(含三个外县)的黑烟车抓拍系统基本建成,提前完成国家、省规定的目标任务。
“十四五”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时期。我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1+N”规划体系编制工作。
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将四平市列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辽河办常务副主任及7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全程参与编制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市直部门、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四级联动,准确把握“问题、症结、对策和落实”四个在哪里,出动80余人次,排查6条河流、4个水库、12个控制单元、86个点位,行程约4000公里,召开项目对接会20余次,为完成规划目标制定、问题诊断和措施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确定5类50个项目,总投资约59.06亿元。
坚持四个结合,全方位系统谋划项目。
一是与民生改善相结合,提升群众获得感。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全方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谋划污染减排类项目20个,投资23.43亿元,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是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擦亮城市绿色名片。谋划四平市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南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等7个项目,投资21.43亿元,重现“河清、岸绿、景美、水畅”景象,擦亮城市绿色名片。
三是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注重环境效益。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谋划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类项目15个,总投资26.29亿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四是与美丽乡村相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谋划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等9个项目,投资8.7亿元,为实现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良好支撑。
在规划编制中四平市通过公开招标,由中国环科院主持编写规划,并邀请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平环境保护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为规划编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聘请中国环科院编制西辽河(双辽段)金宝屯断面达标治理总体设计方案,并邀请国家级专家进行项目谋划和入库的专题培训。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态环境部项目入库指南要求,由中国环科院对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项目进行统一细化、拆分和调整,编制项目可研及具体实施方案。
为严格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四平市一是严格组织项目实施。坚持目标导向,以发挥生态效益为根本出发点,指导项目可研编制;紧盯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立足解决问题,定期对各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实地检查,并制定日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紧盯项目建设,不断优化项目效益,以《吉林省辽河流域规划》修编为契机,在前期项目谋划基础上,补短板、增后劲,新增11个项目建设内容,最大化发挥辽河治理项目生态效益。二是严格组织项目验收。针对全地区60个辽河治理项目,采取挂图作战方式,验收1个、“销号”1个。对已完工项目,下发验收提示函,直接督导验收工作;对未及时验收的项目,现场督办、现场约谈,推动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范项目档案,实现从前期谋划到验收结束一项目一档案。三是严格组织项目评估。2020年我局先后迎接国家和省对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和省级污染防治资金的绩效评价,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严格落实;为更好的对项目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结合《吉林省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吉林省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我们和财政部门沟通,计划出资100万元,拟对四平市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四平市将持续推进项目的谋划、建设、运营和管理,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