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精心谋划,加大投入,加快伊通河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促进水质持续改善,如今的伊通河总体水质已经脱离了劣五类,稳定达到三类水质。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河源镇青顶山北麓,河道全长342.5公里,流经伊通满族自治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在农安县境内汇入饮马河,最终流入松花江,被两岸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因为多种原因污染,以前伊通河水质基本在四类至劣五类之间,主要污染属性为氨氮、总磷超标,呈现有机污染特征,导致水质变差。2010年,伊通满族自治县开始实施城区综合治理工程,分区段对伊通河进行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河堤治理、绿化美化及景观建设。截至2019年末,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达6亿元,治理主干流总长度10.7公里。该县副县长李瑞兴说:“多年来,我县对伊通河治理非常重视,对主要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镇建设完成了营城子和马鞍等八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污水纳入管网;关停了伊通河一公里范围内的养殖和工业企业;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也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努力,伊通河星光断面已经稳定达到三类地表水标准。”
为进一步净化伊通河水质,改善沿岸生态环境,今年4月,伊通满族自治县正式启动伊通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即伊通河重点段三期左岸河漫滩湿地工程。该工程规划总投资1.2亿元,利用湿地生态净化效能,对伊通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提升伊通河水质,并于8月初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县水利局副局长杨明说:“湿地工程是采用人工表流湿地,加上稳定塘技术净化,对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净化处理,尾水先后流经11个表流湿地,逐级过滤,通过过滤、沉淀、微生物分解、植物吸收,从而有效降低尾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的含量浓度,提升伊通河的水质。这项技术经过省环保专家多次论证,理念非常先进,效果非常明显。”
漫步在伊通河左岸河漫滩湿地公园,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绽放的荷花,翱翔的飞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湿地公园以“水”为脉,以“文”为魂,将水、植被以及人文有机融合,结合满族文化特色,总体分为山水和园区、生态花溪区、文脉演绎区、水岸乐活区等四大板块。工程将河道综合治理与流域内的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使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河道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区域生活环境日益改善。该县居民姚丽娟说:“以前这里是杂草丛生,没有什么好看的景色,现在建完之后,景色真的不错,不仅改善了环境,也成为伊通一个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碧水绿岸的伊通河和水韵清幽的河漫滩湿地公园将成为生态伊通建设的靓丽名片,将为伊通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李瑞兴说:“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巩固阶段性成果,按照生态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县自然环境,将建成的项目维护好,在‘十四五’期间,积极谋划一批生态项目,建设一个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