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四平市人民政府网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市直

区(县)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党建纪检>学习园地

四平市生态环境局   2016-11-09  
党员干部当有正确的“出息”观

  某职校一班主任老师找一位不爱学习只爱惹是生非的学生谈话,主要议题是要好好学以后才能有出息。老师的本意就是要教化学生热爱学习,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可是这位学生在听了老师的一番“教诲”后,坦然质问:“老师,你读那么多书,也好好学习了,请问有多大‘出息’呢?一个月才三千多元,不够我爸的烟钱!”一下弄得这位老师很尴尬,一时无言以对。他后来对别人说:“我确实没什么‘出息’,这点工资养家糊口都难。”

  听罢这个不算故事的故事,颇有些想法涌上心头。一个“出息”,弄得气氛如此不堪,更重要的是,这种“出息”观完全以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尺,一切建立在金钱之上。那位教师之所以会“无言以对”,是因为自己心中的“出息”恐怕也是建立自金钱之上的。如果一切唯金钱论,那雷锋一辈子挣了多少钱?那焦裕禄为自己谋了多少利?那“警察爷爷”高宝来收了社区多少钱?因此,“金钱”,绝不是衡量“出息”的唯一“标尺”。

  话再回到那位老师身上,面对学生的“出息”质问,就似乎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感觉学生的话触及到了自己的“痛处”。其实,在这位学生面前,老师可以坦陈:一个人的出息大小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群众认可,社会认可。作为教师,金钱确实不多,古人“半饥半饱清闲客,无束无拘自在囚”就是真实写照,然而,老师为培养更多的学生而奉献青春与热血,拥有众多的桃李,难道这“出息”还小吗?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让变态的“出息”观在心中留下阴影,形成巨大的反差,乃至心理失衡。

  纵观近年落马的“老虎”“苍蝇”们,从他们的忏悔中不难看出,由于自己觉得“出息”太小,得不到提拔重用而导致心理失衡,继而铤而走险、胡作非为者不在少数。原江苏省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东台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顾文强在忏悔中说,被明确为副处级后,感到职务升迁无望,心理失去平衡,为自己考虑得就多了。河南省开封市原市长周以忠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由于工作原因,自己和企业老板打交道比较多,随着交往的深入,他心想自己的能力、素质比开发商强,付出的心血也比他们多,凭什么他们赚这么多的利润?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来,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

  这些“政府要员”,头脑不可谓不聪明,眼光境界不可谓不宽,但偏就是心胸太窄,只看到自己,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以为自己怎么怎么可以,干点工作就要讨价还价,就要得到重用提拔,一旦这些都擦肩而过,就开始“失衡”起来,于是就近乎疯狂,以致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身陷囹圄。这些,就如前面说到的学生、老师一样,只把金钱、地位作为衡量“出息”的标尺,结果就失去平衡了!

  那么,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怎样的“出息”观呢?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雷锋同志也在日记中写道:“生活上向低标准的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的看齐。”就是新时期党员干部行事作风最通俗的解读,也是真正的“出息”的诠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工作上永不知足,在生活上知足常乐,一生为人民服务,哪怕一点产生轰动效应的大事都没有,照样具有伟大的“出息”。

  有人说:“只有没出息的思想,没有没出息的工作。”党员干部无论在怎样的岗位上,只要能够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在为民路上不遗余力,就是最大的“出息”!相反,那些整天就为自己考虑,认为自己什么都强,动辄“心理失衡”者,确为“没有出息的思想”。总之,党员干部的“出息”不在金钱、名利,而在于服务、奉献。

  


[纠错]